-     
详细信息
雷电放散装置(核心功能是疏导、释放雷电能量,避免雷电直击或感应电流对设备 / 结构造成损坏,本质是雷电防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)的使用方法,需围绕 “安装规范、日常维护、应急处置” 三大核心环节展开,且必须结合其在不同场景(如建筑、工业设备、通信基站等)的应用特点,遵循国家相关标准(如 GB 50057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)。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:
一、使用前的核心前提:明确装置组成与适用场景
雷电放散装置并非单一设备,而是由 “接闪、引下、接地” 三大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,不同场景需匹配对应的装置配置,使用前需先确认适配性:
系统组成 核心部件举例 功能作用 适用场景差异
接闪系统(引雷) 避雷针、避雷带、避雷网、接闪杆 主动接收雷电,将雷电能量引入装置 建筑屋顶用避雷带 / 网,高耸设备(通信塔)用避雷针
引下系统(传能) 引下线(圆钢、扁钢、铜缆) 将接闪系统接收的雷电能量传导至接地系统 工业场所需用耐腐蚀引下线,潮湿环境需加强绝缘防护
接地系统(散能) 接地极(钢管、角钢、铜棒)、接地网 将雷电能量安全释放至大地,实现 “放散” 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需增设降阻剂,确保接地电阻达标
二、核心使用流程:从安装到运行的全环节操作
1. 安装阶段:确保 “能量传导路径畅通”(关键前提)
安装是决定放散装置有效性的核心,需严格按设计方案执行,避免因安装不当导致 “放散失效”:
接闪系统安装:
避雷针需安装在被保护物体的*高处(如建筑顶端、设备顶部),确保保护范围覆盖全部目标(按滚球法计算保护半径)。
避雷带 / 网需沿屋顶边缘、屋脊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,接头处采用焊接(搭接长度≥圆钢直径 6 倍、扁钢宽度 2 倍),确保无虚接。
引下系统安装:
引下线需垂直敷设(尽量短直),避免弯曲或与其他金属构件交叉(若交叉需保持≥100mm 间距,或用绝缘材料隔离)。
引下线数量需满足要求(如一类防雷建筑≥2 根),间距均匀(≤18m),且与接地极可靠连接(焊接或压接)。
接地系统安装:
接地极需垂直埋入地下(深度≥0.8m,土壤贫瘠时≥1.2m),多根接地极间距≥5m,形成接地网。
接地电阻需达标(一类防雷建筑≤1Ω,二类≤4Ω,三类≤10Ω),若土壤电阻率高(如岩石区),需在接地极周围填充降阻剂,或延长接地带。
2. 日常运行:定期检查 + 维护(保障长期有效)
雷电放散装置需 “定期巡检”,避免因部件老化、损坏导致放散功能失效,检查周期如下:
季度巡检(常规环境):
外观检查:接闪器(避雷针、避雷带)是否有锈蚀、变形、断裂(尤其台风、暴雨后);引下线是否松动、脱落,表面绝缘层是否破损。
连接检查:各部件接头(接闪器与引下线、引下线与接地极)是否牢固,有无腐蚀(重点检查焊接点、压接点)。
年度检测(强制要求):
接地电阻测试: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(如摇表),在干燥天气(雨后需间隔 7 天以上)测量接地系统的电阻值,若超标(如超过设计值),需及时更换接地极或补充降阻剂。
全面排查:对高空接闪器(如通信塔避雷针)进行登高检查,清理附着的杂物(如鸟巢、风筝线),修复锈蚀部件(除锈后刷防锈漆)。
特殊场景强化检查:
化工、沿海等腐蚀性环境:每 3 个月检查一次部件锈蚀情况,必要时更换耐腐蚀材质(如铜质引下线、镀锌接地极)。
地震、雷击后:立即全面检查,重点排查接闪器是否移位、引下线是否断裂、接地极是否松动。
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