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详细信息
维护需以 “预防失效、及时排查” 为目标,建议制定季度 / 年度维护计划,重点关注以下内容:
1. 定期外观检查:排查 “物理损伤”
频率:季度检查 1 次,恶劣环境(如盐雾、潮湿)需每月检查 1 次。
内容:
外壳:检查是否有破损、变形、腐蚀(如掉漆、生锈),若外壳破损,需及时更换(防止内部二极管进水短路);
接线:检查线缆绝缘层是否磨损、接头是否松动 / 锈蚀,若接头锈蚀,需重新打磨、涂抹导电膏并紧固;
防水:检查防水接线盒是否密封良好,内部是否积水,若积水需排水并更换密封胶条。
2. 电气性能测试:验证 “单向导电有效性”
电气性能是排流器的核心,需通过仪器测试,确保其 “正向导通、反向截止” 功能正常,建议每半年测试 1 次:
正向导通测试:用直流稳压电源(输出电压 0-10V)向排流器 “管道端→接地端” 施加正向电压,测量导通电流,若电流≥额定排流电流(如 10A、20A,参考设备参数),说明正向导通正常;若电流为 0 或远低于额定值,可能是内部二极管损坏,需更换排流器。
反向截止测试:向排流器 “接地端→管道端” 施加反向电压(如 50V,不超过设备反向耐压值),测量反向漏电流,若漏电流≤1mA(参考设备参数),说明反向截止正常;若漏电流过大,可能是二极管击穿,需立即停用并更换。
接地电阻测试:用接地电阻测试仪(如三端法)测量排流地床的接地电阻,若电阻>30Ω(或超过初始值的 50%),需检查接地极是否腐蚀、降阻剂是否失效,必要时补充接地极或更换降阻剂。
3. 电位监测分析:评估 “排流效果”
通过管道电位监测,判断排流器是否有效排除杂散电流,建议每月监测 1 次,特殊时段(如地铁高峰运营期、附近工地施工期)增加监测频率:
监测点:在排流器安装点两侧各 50 米处的管道测试桩,测量管道的 “自然电位”(断电状态)和 “排流后电位”(通电状态)。
效果判断:若排流后管道电位回归至自然电位 ±0.1V 范围内,说明杂散电流排除有效;若电位仍异常(如正向偏移>0.2V,可能存在未排除的杂散电流),需检查排流器是否失效,或是否有新增杂散电流源(如附近新建高压线路),必要时增设排流器。
4. 特殊环境维护:应对 “极端条件”
低温环境(<-20℃):检查排流器内部是否结冰(可能导致二极管破裂),可在外壳加装保温层;
高温环境(>60℃):监测排流器外壳温度,若超过 80℃(参考设备耐温值),需增加散热措施(如加装散热片),避免二极管过热损坏;
雷电多发区:检查排流器的防雷模块(若内置)是否动作,若防雷模块失效(指示灯异常),需及时更换,防止雷击损坏排流器。
5. 维护记录与归档:追溯 “设备状态”
建立完整的维护档案,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、内容、测试数据(如导通电流、接地电阻、管道电位)及异常处理情况,便于追溯设备寿命(通常极性排流器设计寿命 5-8 年,若关键参数持续恶化,需提前更换),同时为后续排流系统优化提供依据。
-
您可能感兴趣

